图片名称

医院知识库

knowledge base


中药名:桑叶(药用部位:叶),桑白皮(药用部位:根皮), 桑枝(药用部位:嫩枝),桑葚(药用部位:果穗)
植物形态:落叶乔木或灌木。高可达15米。树体富含乳浆,树皮黄褐色。叶卵形至广卵形,叶端尖,叶基圆形或浅心脏形,边缘有粗锯齿,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。叶面无毛,有光泽,叶背脉上有疏毛。雌雄异株,5月开花,柔荑花序。果熟期67月,聚花果卵圆形或圆柱形,黑紫色或白色。
生长环境:喜温暖湿润气候,稍耐阴。野生或家种。
资源分布:明光各地均有大量分布,栽培或野生,可形成大量的桑叶、桑白皮、桑枝、桑葚等药材。
采收加工:桑叶 初霜后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桑白皮 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,刮去黄棕色粗皮,纵向剖开,剥取根皮,晒干。桑枝 春末夏初采收,去叶,晒干,或趁鲜切片,晒干。桑葚 46月果实变红时采收,晒干,或略蒸后晒干。
药材性状:桑叶 本品多皱缩、破碎。完整者有柄,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,长815厘米,宽713厘米。先端渐尖,基部截形、圆形或心形,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,有的有不规则分裂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,有的有小疣状突起;下表面颜色稍浅,叶脉突出,小脉网状,脉上被疏毛,脉基具簇毛。质脆。气微,味淡、微苦涩。
桑白皮 本品呈扭曲的卷筒状、槽状或板片状,长短宽窄不一,厚14 毫米。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,较平坦,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;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,有细纵纹。体轻,质韧,纤维性强,难折断,易纵向撕裂,撕裂时有粉尘飞扬。气微,味微甘。桑枝 本品呈长圆柱形,少有分枝,长短不一,直径0.51.5厘米。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,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,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。切片厚0.20.5厘米,皮部较薄,木部黄白色,射线放射状,髓部白色或黄白色。气微,味淡。桑葚 本品为聚花果,由多数小瘦果集合而成,呈长圆形,长12厘米,直径0.50.8厘米。黄棕色、棕红色或暗紫色,有短果序梗。小瘦果卵圆形,稍扁,长约2 毫米,宽约1 毫米,外具肉质花被片4 枚。气微,味微酸而甜。
功效主治:桑叶 甘、苦,寒。疏散风热,清肺润燥,清肝明目。用于风热感冒,肺热燥咳,头晕头痛,目赤昏花。桑白皮 甘,寒。泻肺平喘,利水消肿。用于肺热喘咳,水肿胀满尿少,面目肌肤水肿。桑枝 微苦,平。祛风湿,利关节。用于风湿痹痛,肩臂、关节酸痛麻木。桑葚 甘、酸,寒。滋阴补血,生津润燥。用于肝肾阴虚,眩晕耳鸣,心悸失眠,须发早白,津伤口渴,内热消渴,肠燥便秘。
注评:《神农本草经》列“桑根白皮”为中品。
 

相关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