瓦松
发布时间:
2023-08-07
中药名:瓦松(药用部位:地上部分)
当地习称:狼蹄棵。
植物形态:二年生草本。第一年生莲座叶,叶宽条形,渐尖。基部叶早落,条形至倒披针形,与莲座叶的顶端都有一个半圆形软骨质的附属物,其边缘流苏状,中央有一长刺,干后有暗赤色圆点。花序穗状,有时下部分枝,塔形;萼片5,狭卵形;花瓣5,紫红色,披针形至矩圆形;雄蕊10,与花瓣同长或稍短,花药紫色;心皮5。蓇葖矩圆形。
生长环境:生长于屋顶瓦缝中或岩石上。
资源分布:明光各地均有广泛分布,南部主要产于丘陵干燥岩石上,北部主要产于屋顶上,可形成大量药材资源。
采收加工:夏秋二季花开时采收,除去根及杂质,晒干。
药材性状:本品茎细长,呈圆柱形,长5~27厘米,直径2~6 毫米。表面灰棕色,具多数突起的残留叶基,有明显的纵棱线。叶多脱落,破碎或卷曲,灰绿色。圆锥花序穗状,小花白色或粉红色,花梗长约5 毫米。体轻,质脆,易碎。气微,味酸。
功效主治:酸、苦,凉。凉血止血,解毒,敛疮。用于血痢,便血,痔血,疮口久不愈合。
注评:1. 王德群在《神农本草经图考》中认为,瓦松就是下品药“青琅玕”:“味辛,平。主身痒,火疮,痈伤,疥瘙,死肌。一名石珠。生平泽。”此为瓦松 Orostachys fimbliatus (Turcz.) Berger 的全草。2. 明光市潘村镇紫阳村的干燥丘陵、岗地还分布一种晚红瓦松 Orostachys japonica A. Berger,其功效主治与本种类同。
相关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