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名称

医院知识库

knowledge base

野山楂


中药名:南山楂(药用部位:果实)
当地习称:山里红。
植物形态:落叶灌木。分枝密,具细刺;幼枝紫褐色,无毛。叶片宽倒卵形至倒卵状长圆形。伞房花序,具花57朵,总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。果实近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11.2厘米,红色或黄色。花期56月,果期811月。
生长环境:多生长于丘陵、山地灌丛中,在路边、林下、沟边以及贫瘠的坡地均可生长。
资源分布:明光市全域均有分布,主要分布在南北各丘陵、岗地。药材资源较为丰富,历史收购量大。
采收加工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晒干;也有置沸水中略烫后压成饼,干燥。
药材性状:果实较小,类球形,直径 0.81.4 厘米。表面棕色至棕红色,并有细密皱纹,顶端凹陷,有花萼残迹,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。质硬,果肉薄,味微酸涩。
功效主治:酸、甘,微温。消食健胃,行气散瘀,化浊降脂。用于肉食积滞,胃脘胀满,泻痢腹痛,瘀血经闭及高脂血症。
注评:1. 2020年版《中国药典》中,中药山楂的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Bge. var.major N. E. Br.或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.的干燥成熟果实。20世纪,野山楂作为山楂在本地广泛使用,且临床效果非常好,但目前《中国药典》没有将本品作为山楂的基原。2. 宋代《证类本草》载有“滁州棠球子”图,并云:“图经曰:棠球子,生滁州。三月开白花,随便结果实。有味酢而涩,采无时。彼土人用治痢疾及腰疼,皆 效。他处亦有,而不入药用。”从其所配药图可见,其果实顶端凹陷处花萼残迹很明显,当为野山楂。明代陈嘉谟《本草蒙筌》山楂”项下记载:“味甘、辛,气平。无毒。一名棠球子,俗呼‘山里红’。深谷沿生,立秋摘取。蒸熟去核,曝干收藏。”山里红,是滁州当地人对野山楂的习称,至今未改。明代刘文泰《本草品汇精要》云“棠球子……消食、行结气、健胃、催疮疹”,此即山楂之功效。明代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言“:赤爪、棠梂、山楂,一物也。”明代李梴(健斋)撰《医学入门》中“棠球子”项下记载:“棠球(子)化食开结气,消痰积瘀健脾胃,更治痢疾与腰痛,产余腹痛有滋味。即山楂。楂者,粗也,非美果。棠球即山楂未熟而酸涩者。无毒。消食积,化宿滞,行结气,消积块、痰块、血块,治腹痞胀发热,健脾开膈之美药也。又治痢疾,腰疼。兼催疮痛,消滞血。丹溪治产妇恶露不尽腹痛,或儿枕作痛,以山楂百枚水煎,入砂糖少许,空心服效。陈久者良。水先蒸软,去核晒干。生而成熟者,俗名‘茅楂’,又名‘山里红果’,性同,小儿食之良。”清代严西亭《得配本草》在“山楂”项下云“:一名棠梂子,一名山里果。”清代汪昂《本草备要》及吴仪洛《本草从新》中在“山楂”项下均有这样的记载:“有大小二种,小者入药,一名棠毬子’。”清黄宫绣《本草求真》“山楂”项下也写道“: 有大小二种,小者入药,去皮核,核亦能以化食磨积。”清代吴其濬《植物名实图考》“山楂”项下云:“北地大者味佳,制为糕;小者唯入药用。”说明历来山楂以“小者入药”,而大者(应为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.)只作为食品,不入药用。综合以上文献资料,无论从植物形态、药材形态,还是其地方别名、功效等方面来看,古代文献中的“滁州棠球子”均应为野山楂,且以滁州为道地,为药用山楂之正品。

相关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