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锦草
发布时间:
2023-08-09
中药名:地锦草(药用部位:全草)
植物形态:一年生草本。茎纤细,匍匐,近基部分枝,带红紫色,无毛。叶通常对生,矩圆形,顶端钝圆,基部偏斜,边缘有细锯齿,绿色或带淡红色,两面无毛或有时具疏生柔毛。杯状花序单生于叶腋;总苞倒圆锥形,浅红色,顶端4 裂,裂片长三角形;腺体4,横矩圆形,具白色花瓣状附属物。子房3 室;花柱3,2裂。蒴果三棱状球形,无毛;种子卵形,黑褐色,外被白色蜡粉。
生长环境:生长于原野荒地、路旁及田间,为常见杂草。
资源分布:明光全境广泛分布,可形成大量药材资源。
采收加工:夏秋二季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药材性状:常皱缩卷曲,根细小。茎细,呈叉状分枝,表面带紫红色,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;质脆,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,中空。单叶对生,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;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,展平后呈长椭圆形,长5~10 毫米,宽4~6 毫米;绿色或带紫红色,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;先端钝圆,基部偏斜,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。杯状聚伞花序腋生,细小。蒴果三棱状球形,表面光滑。种子细小,卵形,褐色。气微,味微涩。
功效主治:辛,平。清热解毒,凉血止血,利湿退黄。用于痢疾,泄泻,咯血,尿血,便血,崩漏,疮疖痈肿,湿热黄疸。
注评:《政和本草》载有“滁州地锦草”:“苗叶细弱作蔓,遍地;茎赤,叶青赤;中夏茂盛,六月开红花,细实。”此“滁州地锦草”当包括后文所述之斑地锦。
相关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