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名称

医院知识库

knowledge base

白鲜


中药名:白鲜皮(药用部位:根皮)
植物形态:多年生宿根草本。根有强烈羊膻香气;根肉质,淡黄白色;幼嫩部分密被长毛及水泡状凸起的油点。单数羽状复叶;小叶913,纸质,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沿脉被毛。总状花序顶生;花淡红紫色;萼片5,宿存;花瓣5;雄蕊10,伸出于花瓣。蒴果5室。花期5月,果期89月。
生长环境:生长于丘陵土坡、平地灌丛、草地或疏林下。
资源分布:明光南部丘陵如小嘉山、乌山等地有少量分布,质优,道地。20世纪80年代时的野生蕴藏量在“百担以上”,目前的蕴藏量锐减。
采收加工:春秋二季采挖根,剥取根皮,去泥沙及粗皮,干燥。
药材性状:呈卷筒状,长515厘米,直径12厘米,厚0.20.5米。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黄色,具细纵皱纹和细根痕,常有突起的颗粒状小点;内表面类白色,有细纵纹。质脆,折断时有粉尘飞扬,断面不平坦,略呈层片状,剥去外层,迎光可见闪烁的小亮点。有羊膻气,味微苦。
功效主治:苦,寒。清热燥湿,祛风解毒。用于湿热疮毒,黄水淋漓,湿疹,风疹,疥癣疮癞,风湿热痹,黄疸尿赤。
注评:《证类本草》载有“滁州白鲜”药图,当为道地药材。明刘文泰《本草品汇精要》:“[道地]江宁府滁州蜀中。”

相关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