狭叶柴胡
发布时间:
2023-08-11
中药名:柴胡(药用部位:根)
当地习称:小药。
植物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主根圆锥形,红褐色;根颈有毛刷状叶鞘状纤维。茎上部多分枝,呈圆锥状“之”字形曲折。叶互生,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基生叶下部缢缩成柄。花序多分枝,圆锥花序疏散;伞辐 4(3)~6(~8),纤细,稍弧曲;总苞片 1~3,钻形;伞形花序有花6~15;小总苞片5,窄披针形。花瓣黄色。果宽椭圆形,深褐色,果棱淡褐色。花期7—8月,果期8—9月。
生长环境:生长于干燥的草场及向阳山坡上,灌丛边缘。
资源分布:明光各丘陵、岗地均可见散在分布,历史上南柴胡的收购量较大。但近年来,狭叶柴胡在明光地区的分布越来越少,现在已很难形成药材资源了。
采收加工:春秋二季采挖,除去茎叶和泥沙,干燥。
药材性状:根较细,圆锥形,顶端有多数细毛状枯叶纤维,下部多不分枝或稍分枝。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,靠近根头处多具细密环纹。质稍软,易折断,断面略平坦,不显纤维性。具败油气。
功效主治:辛、苦,微寒。疏散退热,疏肝解郁,升举阳气。用于感冒发热,寒热往来,胸胁胀痛,月经不调,子宫脱垂,脱肛。
注评:1.《神农本草经》列“茈胡”(柴胡)为上品药。2.《中华药海》记载:南柴胡以根条粗长、无须根者为佳。3.《500味常用中药材的经验鉴别》记载:南柴胡以单枝、质软具败油气者为佳。4.《金世元中药材传统鉴别经验》:南柴胡分布于华东、华中、东北、河北等地,过去集散于武汉,统称“红胡”。5. 与北柴胡相比,狭叶柴胡的生长区域主要在亚热带地区,其根较细小,根产量低,故多以地上嫩苗入药,称“春柴胡”或“竹叶柴胡”。6. 狭叶柴胡是《中国药典》柴胡的正品来源之一,在药材上习称“南柴胡”。在明光潘村镇紫阳山,历史上红柴胡(狭叶柴胡)是其著名的物产,嘉山县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名录中,狭叶柴胡的分布地写的是“紫阳乡山地”。但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时,却没有在紫阳山发现一株狭叶柴胡的分布,只在紫阳境内其他一些小山包上发现少量存在。明西街道岗集附近的小山以前也广泛分布狭叶柴胡,每年都有药材收购,如今连狭叶柴胡赖以生存的小山包都快消失了。明光市境内其他地方的狭叶柴胡也是呈越来越稀有的状态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,是其适宜生长的环境日益减少;另一方面,历史上本地的柴胡使用及收购的是地上部分,习称竹叶柴胡,每年虽有大量的收购,但没有对其根造成太大的损失,所以柴胡的资源呈良性的可持续性,而如今因为临床逐步规范改用柴胡的根,而放弃了叶的入药,加剧了野生柴胡资源的减少。
相关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