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名称

医院知识库

knowledge base

点地梅


中药名:点地梅(药用部位:全草)
植物形态: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。主根不明显,具多数须根。叶全部基生,叶片近圆形或卵圆形,两面均被贴伏的短柔毛;叶柄被开展的柔毛。花葶通常数枚自叶丛中抽出,被白色短柔毛。伞形花序415花;苞片卵形至披针形;花梗纤细,被柔毛并杂生短柄腺体;花萼杯状,密被短柔毛,果期增大,呈星状展开;花冠白色,短于花萼,喉部黄色,裂片倒卵状长圆形。蒴果近球形,果皮白色,近膜质。花期24月,果期56月。
生长环境:生长于林缘、草地和疏林下。
资源分布:明光各地均有分布,尤多生长于中南部丘陵、岗地,量较丰富,可形成大量的药材资源。
采收加工:清明前后采收全草,晒干。
药材性状:主根直径0.52毫米,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,有支根或支根痕;质稍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。叶莲座状丛生,多破碎,完整者呈倒披针形、长圆状披针形或狭菱形,长810毫米,宽24毫米,先端钝或稍锐尖,下部渐狭,中部以上边缘具稀疏牙齿,上面有极短的毛,叶面黄绿色;质脆,易碎。花葶长短不一,黄绿色或下部暗紫色,具分叉毛;伞形花序多花;花冠白色。有时可见先端5瓣裂的蒴果,浅橙黄色,内有多数种。气微,味淡。
功效主治:苦、辛,微寒。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用于喉痹,咽痛,风火赤眼,跌打损伤。

相关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