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名称

医院知识库

knowledge base

茜草


中药名:茜草(药用部位:根和根茎)
当地习称:红茜。
植物形态:草质攀缘藤本。茎具4棱,棱有倒生皮刺,多分枝。叶轮生,纸质,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或钝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皮刺,两面粗糙,基出脉3;叶柄有倒生皮刺。聚伞花序腋生和顶生,多4分枝,有花10余朵至数十朵,花序梗和分枝有小皮刺;花冠淡黄色,干后淡褐色,裂片近卵形,微伸展,无毛。果球形,成熟时橘黄色。花期89月,果期1011月。
生长环境:生长于丘陵山地林下、林缘、灌丛中或草地。
资源分布:明光各地均有分布。
采收加工:春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,干燥。
药材性状:根茎呈结节状,丛生粗细不等的根。根呈圆柱形,略弯曲,长 1025 厘米,直径 0.21 厘米;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,具细纵皱纹和少数细根痕;皮部脱落处呈黄红色。质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。皮部狭,紫红色;木部宽广,浅黄红色,导管孔多数。气微,味微苦,久嚼刺舌。
功效主治:苦,寒。凉血,祛瘀,止血,通经。用于吐血,衄血,崩漏,外伤出血,瘀阻经闭,关节痹痛,跌仆肿痛。
注评:明光市境内林荫处还分布一种东南茜草Rubia argyi (Lévl. et Vant) Hara ex L. Lauener et D.K. Fergu,而且分布的量比阳生的茜草更大,但其不是《中国药典》茜草药材的来源。东南茜草的叶呈心形至阔卵状心形,有时近圆心形。

相关附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