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花败酱
发布时间:
2023-08-16
中药名:败酱草(药用部位:带根全草)
植物形态:多年生草本。根、茎有特殊臭气。茎直立,黄绿色带紫色,上部分枝。基生叶互生,卵状披针形,不分裂或羽状全裂,有长柄。茎生叶对生,具短柄或近无柄,叶片羽状深裂,中央裂片较大,披针形。聚伞花序呈伞房状,顶生或腋生。花序基部苞片1对,条形。花萼短5齿不明显;花冠筒短、黄色,上部5裂,内生白色长毛;雄蕊4,子房下位,柱头头状。瘦果,椭圆形,具三棱。花期7—8月,果期9—10月。
生长环境:生长于山地林下、林缘或灌丛中、草丛中。
资源分布:明光南部丘陵地区有分布,部分乡镇有收购。
采收加工:一般多在夏季采收,将全株拔起,除去泥沙后晒干。
药材性状:全体折叠成束,根茎圆柱形,弯曲,长5~15厘米,直径2~5毫米,顶端粗达9毫米,表面有栓皮,易脱落,紫棕色或暗棕色。节疏密不等,节上有芽痕和根痕;断面纤维性,中央具棕色木心。根长圆锥形或长圆形,长达10厘米,直径1~4厘米。表面有纵纹,断面黄白色,茎圆柱形,直径2~8厘米;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,具纵棱及细纹理,有倒生粗毛。茎生叶多卷缩或破碎,两面疏被白毛,完整叶多羽状深裂或全裂,裂片5~11,边缘有锯齿,茎上部叶较小,常3裂,有的枝端花序或果序,小花黄色,瘦果长椭圆形,无膜质翅状苞片。
功效主治:苦,平。清热解毒,排脓破瘀。用于肠痈,下痢,赤白带下,产后瘀滞腹痛,目赤肿痛,痈肿疥癣。
注评:败酱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被列为下品药。
相关附件